
被稱為新一輪財稅改革“開頭炮”的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正式啟動。
10月8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提到,要遵循現代國家治理理念,著力構建規范的現代預算制度,并與相關法律和制度的修訂完善相銜接;劃清市場和政府邊界。凡屬市場能發揮作用的,財稅優惠政策等要逐步退出;凡屬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政府包括公共財政等要主動補位。
此前的今年6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后,各界一直期盼能盡早公布總體方案內容。
針對《決定》,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的答記者問稱,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應先行推進,并在今明兩年取得決定性進展,為2016年基本完成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工作任務奠定基礎。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金融法研究所教授施文正告訴澎湃新聞,“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在財稅體制改革中具有核心地位。首先要在預算改革上有所突破,來帶動整個財稅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也是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重頭,要為政府的行政體制改革打前站。”
細化政府預決算公開內容
目前,中國由一般公共財政、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組成的政府預算體系涉及財政資金近20萬億元。如何改革完善預算管理,用制度架起規范政府收支行為的“高壓線”,關系龐大國家財政資金的安全和百姓福祉。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稱,“近年來預算公開工作雖然取得很大進展,但仍存在公開范圍不夠廣、內容不夠細、進展不夠均衡等問題,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和社會公眾期望還有一定差距。”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稱,下一步,將按照新修訂的預算法和《決定》要求,積極推進預決算公開。
一是要細化政府預決算公開內容,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預決算支出全部細化公開到功能分類的項級科目,專項轉移支付預決算按項目按地區公開。積極推進財政政策公開。
二是要擴大部門預決算公開范圍,除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均應公開本部門預決算。
三是要細化部門預決算公開內容,逐步將部門預決算公開到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按經濟分類公開政府預決算和部門預決算。
四是要加大“三公”經費公開力度,細化公開內容,除涉密信息外,所有財政資金安排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對預決算公開過程中社會關切的問題,要規范整改、完善制度。
清理整頓財政專戶
《決定》要求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一般公共預算審核的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強化支出預算約束,各級政府向本級人大報告支出預算的同時,要重點報告支出政策內容。
此外,《決定》在規范國庫資金管理方面也有規定:全面清理整頓財政專戶,各地一律不得新設專項支出財政專戶,除財政部審核并報國務院批準予以保留的專戶外,其余專戶在2年內逐步取消。
財政專戶也被稱為“第二國庫”,是財政部門為履行財政管理職能,在商業銀行開設的用于管理核算特定財政資金的銀行結算賬戶,有利于彌補國庫單一賬戶操作技術上的不足。
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劍文告訴澎湃新聞,“預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規范政府的收支行為,要控制政府每一分錢的收、支要合理合法。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大手大腳,而是每分錢都按照收支程序化、制度化、法制化,切實地限制政府的權力。”
政府債務不得通過企事業單位等舉借
作為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關鍵一環,《決定》對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進行了系統規劃。
《決定》稱,把政府性債務作為一個硬指標納入政績考核。明確責任落實,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要對本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負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決定》還稱,經國務院批準,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可以適度舉借債務;市縣級政府確需舉借債務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代為舉借。政府債務只能通過政府及其部門舉借,不得通過企事業單位等舉借。地方政府舉債采取政府債券方式。
眼下,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主要遵循的原則已經確定。修明渠、堵暗道,賦予地方政府依法適度舉債融資權限。同時,明確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政府債務不得通過企業舉借,企業債務不得推給政府償還,切實做到誰借誰還,風險自擔。
此外,國家將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
對此,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稱,對以前主要通過融資平臺公司融資建設的項目,規范后主要有三個渠道:對商業房地產開發等經營性項目,要與政府脫鉤,完全推向市場,債務轉化為一般企業債務;對供水供氣、垃圾處理等可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公益性項目,要積極推廣PPP模式;對難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確實需要政府舉債的公益性項目,由政府發行債券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