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器儀表廠聯系方式
|
科技支出一年5000億 ***科研成果卻鮮見1
發表時間:2017-12-01 00:00 科技支出一年5000億 ***科研成果卻鮮見需要建立學術同行評價機制,轉變對研究人員的行政性考核,一改當前的量化評價指標。同時,取消科研提成制度,科研人員的待遇不與申請課題經費掛鉤,而是實行年薪制 近日,多名院士、大學教授因陷科研經費腐敗丑聞被查,科技投入問題再次成為社會熱議話題。幾乎與此同時,《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獲批,有力地回應了公眾關切。有專家稱,這一方案的出臺,意味著我國科技投入的管理將出現歷史性轉折。 根據全國政協的一份統計材料:2013年,全國公共財政科技支出超過5000億元,而1978年這一數據僅為52億多元,不到40年,我國的財政科技投入增長了近100倍。” 與巨額投入形成鮮明對比,是近年來,我國真正***的科研成果和大師級的科學家還鮮有出現。那么,巨大的科技資金到底流向了何處? “碎片化”“聚焦難” 令科研資源利用效率低 天河系列高性能計算機、探月工程、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超級水稻……改革開放以來,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科技計劃等取得了一大批舉世矚目的成果。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這些年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的產出與國家發展的要求相比還遠遠不夠,突出表現在科技計劃碎片化和科技項目取向聚焦不夠兩個方面?!笨萍疾靠蒲袟l件和財務司司長張曉原說。 張曉原認為,長期以來,我國的各種科研計劃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分別由不同的部門管理。各部門之間缺乏互相溝通協調,由于計劃的多頭管理,各部門通氣不夠,條塊分割造成資源配置碎片化,導致科研項目聚焦不夠,項目多頭申報。 2014年上半年,中央巡視組在對復旦大學的專項巡視中發現,該校科研經費管理使用混亂現象突出:經核查,2008年至2013年,復旦大學有25個項目在同一時間多渠道申請獲得資助,屬于重復申報課題。而業內人士表示,類似的情況在各家大學和科研機構內均不同程度存在。 資源配置“碎片化”導致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科研項目目標聚焦不夠??萍疾可鐣l展科技司副司長田保國介紹,以當前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大氣污染科研項目為例,就存在重復交叉問題:自身部門已經立項的和即將立項的重復,各個部門之間也存在重復立項的問題。原先至少有8個部委參與、193個立項,其中很多是重復立項,經過整合后去掉了18個項目。 根據財政部的統計,近8年來,我國科技研發資金投入已經接近3萬億元。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學術成果和技術創新并不盡如人意。在基礎研究、社會公益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領域,我國和世界科技強國差距明顯:目前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不到科研支出的5%,遠低于創新型國家15%以上的比例。不用說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等國際重要科研獎項屢屢失之交臂,即便是寫出了數量不少論文的科研成果,其質量也不容樂觀: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統計顯示,我國每篇國際科技論文被引用次數平均6.92次,而這一數據的世界平均值為10.69次。 科研經費監管失控 “跑冒滴漏”流失嚴重 近年來,隨著科研經費的增加,不少人把科研經費當做“唐僧肉”,“跑冒滴漏”嚴重,甚至有人想方設法中飽私囊,最終鋃鐺入獄。 面對觸目驚心的科研經費貪腐案例,不少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認為,一方面是科研經費在監管上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則是體制滯后迫使科研人員不得不違規操作。 浙江大學一名教授說,學校對科研資金的管理態度,基本上是誰搞到的資金由誰負責。拿到科研資金之后,學校提取一部分管理費,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科研項目負責人說了算。 至于科研資金怎么花,雖然也有規定,但這些規定基本形同虛設。比如,這位教授說,他曾做試驗需要用到一種壓縮機,因為一些特殊的要求,只能找廠家進行特殊改造,費用4萬多元,比普通的價格高4倍。去報賬不能過關,最后只好另外找一些發票才解決。 山東省科學院一名材料學專家說:“發達國家對科研資金的管理更注重結果管理,也就是說提出一個科研目標,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具體怎么花錢,科學家有很大的自由度。而我們國家對科研資金的管理屬于過程管理,在申請項目的時候,就定下來錢怎么花。只要花錢過程中不出問題就行,至于出沒出成果,反而沒人真正關心。” 科研經費腐敗頻發,跟現有的科研管理體制的行政化有關。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行政權力直接控制了科研操作,缺少專業的評估機制。在課題來源上,存在著嚴重錯位,沒有權力的科研人員拿不到經費,為了拿到經費只好采取賄賂等方式,整個行業完全被扭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