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聯通“八大坑”問題,中國聯通有了正式回應。
12月13日晚間,中國聯通在其官方微博中回應了媒體對其服務問題的報道。
中國聯通表示,該公司已及時注意到并高度重視日前關于哈爾濱聯通服務質量的新聞報道,稱誠懇接受新聞媒體和客戶的監督,并對給消費者造成的困擾表示深切歉意。同時,中國聯通絕已在**時間責成黑龍江聯通立即成立專項調查組,限時對媒體和用戶關切進行回復并給予滿意解決。
此前,新華社播發了《新華社記者中國聯通奇遇:8個“大坑”騙你隱私再黑錢》,曝光了哈爾濱中國聯通“八大坑”問題,分別是:寬帶包年得包一輩子;未被任何告知上黑名單;拆機要取回設備當天辦不了;停機保號每月也要交10元;名下開過6個未知手機號;官方答復踢皮球“不清楚不確定”;“這么多用戶沒人關注某一個人”;欠款沒人交其實可以沖抵。
隨后,許多網民表示,哈爾濱中國聯通的例子并非個案,而是電信行業“霸王條款”橫行多年的通病和頑疾。據新華社消息,網友結合各自親身經歷,發起三問中國聯通“連環坑”。
首先,“包年要包一輩子”,即辦理的光纖包年業務,包年期滿并不會自動停止服務,而是繼續每月扣費,沒用也要交錢和交滯納金。有網民認為,電信企業利用壟斷資源制定這種不平等條約,侵害消費者利益,顯然是霸王條款。
其次,對于在完全不知情下,個人信息被盜用,名下開過多個陌生手機號碼,網民指出,在手機實名制的今天,仍出現個人信息被盜用,非實名手機卡泛濫,與運營商內部多個環節監守自盜、背后隱藏利益輸送和腐敗行為有很大關系。
此外,對于消費者的信譽受損追責問題,不少網民表示,曾因電信企業的霸王條款被坑進黑名單,有些甚至是其違法造成的消費者個人信用記錄受損,結果卻因是壟斷企業惹不起,無法追究責任。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運營商發生這樣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管理存在漏洞,運營商在業務設置、服務管理上與用戶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則是高KPI(企業關鍵績效指標)的業績考核。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舒華英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寬帶包年業務到期后繼續收費,從合同上來講是說不通的,到期了運營商應該提前提醒用戶,如果不繳費應該停掉,而不是繼續通著然后向用戶收費,這是強買強賣。
除了中聯通外,其它電信運營商也存在管理漏洞現象,例如此前中國移動被曝光存在亂收費問題。
據京華時報消息,12月5日,央視曝光牡丹江市移動公司員工私自給用戶開通增值業務,造成亂扣費。具體包括: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為用戶開通諸如閱讀包、視頻包等增值業務,并按月扣錢;利用用戶密碼設置過于簡單的漏洞,進入系統辦理業務;或者通過“免密工號”,私自為用戶開通業務;開通增值業務,發短信征求用戶意見時,用戶不參與必須回復“否”,沒有回復默認為同意。
隨后工信部、中國移動和當地通管局成立調查組進行專項調查。對此,中國移動稱,發現牡丹江移動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和缺陷,嚴重違反公司有關管理規定,牡丹江移動部分營業人員在給客戶辦理更換優惠套餐、免費補卡等業務時,存在搭售增值業務的行為,存在未經客戶同意批量開通免費業務的問題,部分社會代理渠道商有為客戶違規定制業務的行為。
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數量達到8.57億人,手機訪問網絡產生的月總流量可達155643TB。有專家指出,面對如此巨大的蛋糕,各大運營商想搶占理所當然。但運營商眼里不應只有利益,消費者也不應成為他們“攻城略地”的戰略犧牲品。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和自主選擇權等受法律保護的權利應受到更多尊重和維護。